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品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品展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品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品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夕节的发源地在哪里?
关于七夕节发源地的传说,各地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发源自河南鲁山县的说法的。
“牛郎织女”的传说,即七夕节,发源并形成于鲁山,当地的牛郎织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均有记载。鲁山的鲁峰山一峰独秀,相传为牛郎放牧之地,为鲁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与织女相会之处,牛郎的后裔常在牛郎洞前跪拜、祭祖。九女庙的乞子、七夕节的乞巧风俗、葡萄架下的偷听习俗,鲁山县辛集乡的七夕古庙会、山区的养蚕织丝、农民对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孙义村禁演《天河记》与外村牛郎织女戏曲传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等等,无不彰显出牛郎织女故事在鲁山深厚的文化根基。鲁山民众千年来坚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鲁山坡,天上连***,牛女来相会,人间幸福多”,传唱了千百年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民歌民谣,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对这一爱情故事的敬仰与缅怀。
2008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组奔赴鲁山县,实地考察了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织女遗址。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多年前,我曾在鲁山县孙义村居住多日,期间不断听闻村民们津津有味地讲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并到牛郎洞、九女潭进行了查看。人们指着九龙潭告诉我,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织女洗澡的地方……只可惜,当年用的还是2G老年机,未能拍下图片留念。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国的七夕节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两个有情人约会日,鹊桥会,后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小时候一到夏天在屋外乘凉,听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大人指着天上比较亮的一直大片是天河,也是***,东也有几颗星像织布梭子,称织女星,西也有一个担挑的星称牛郎星。牛郎憨厚老实放牛种田,感动仙女要体验民间生活,经仙人托梦牛郎,把在仙女潭洗澡的一红色衣服用棍挑走,后与仙女成亲,生一男一女两小孩。后被王母娘娘强行叫仙:回宫,牛郎挑两孩追赶,被王母用金赞子划了一条***隔开。并允许每年七月初七见一面。由于***过不去,天下的所有喜鹊去搭鹊桥会让牛郎织女相会。
民间在七夕后看到喜鹊头没毛,搭鹊桥累的。
民间湖北孝感还有董永七仙女七月七鹊桥会的美好故事。
七夕节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乡是山西和顺县,有关此爱情故事传说家喻户晓,令人神往,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品牌。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在山西许多地方有世世辈辈流传有向织女星“乞巧”的古老风俗,民间流传有当天赏夜和晾晒衣物的习俗,人们***用以瓦器生豆芽等形式来完成这一心愿。年年岁岁,牛郎织女传说的内涵不仅限于爱情,七夕风俗中同时也具有诸多文化内涵。
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谷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总之,关于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一直存在争议,民间传说还需论证。
首先,说说七夕的起源。
"七夕"应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时空的崇拜,类似一月一"过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等,七夕亦被称为“重七”。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演变为乞巧节和情人节!
再来看七夕发源地。
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起源于甘肃陇南西和县,这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是“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的诞生地,女修善织,后来成为织女的原型,当地的乞巧女儿节中供奉的"巧娘娘"其实就是织女。所以来说,七夕源自先秦之地,现在陇南西和县一带。
最后了解一下陇南乞巧女儿节现状。
陇南的乞巧女儿节从七月初一前夜开始,七夕之夜结束,历时7天8夜。主要包括西和县和礼县,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个环节有唱词、曲谱、舞蹈和祭拜仪式以及与之相配的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内容丰富,隆重热烈,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久传不衰。
2005年9月,西和乞巧节被甘肃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西和县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至2012年相继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此后一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11届。
白马人民俗文化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陇南民俗确实很多,文县花灯戏、陇南社火、民间社火、影子戏、高山戏、剪纸等。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白马人文化。
白马人主要生活在陇南文县白马河畔,是古代氐族的后羿,也称“白马藏”。白马人保留着原始的民俗文化和独特风俗。[_a***_]的“池歌昼”是至今遗存在白马藏的一种原始的、古老的、神秘的、具民俗风情的群体祭祀舞蹈,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陇南举行一年一度的白马文化旅游节。
每年正月十五,白马人带上香柏、龙头走出山寨,敬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山寨平安吉祥。池歌昼充分展现了白马人能歌善舞、虔诚豪放的特征。他们带上面具、翩翩起舞,场面庄严古朴、庄重热烈,富有神秘气息和浓厚的***色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品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品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1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