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食俗由来,中国节日食俗由来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节日食俗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节日食俗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统节日的资料(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七巧果的由来和意义?
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在天上可想见。
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无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月饼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
唐太宗嫌弃胡饼名字不好听,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于是取了月饼的名字。从此,“月饼”的名称就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着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后来唐玄宗将胡饼改名为月饼。
1、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2、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3、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端午节的食俗?
端午节食俗:
吃粽子。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后来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饮黄酒。雄黄又被称为“鸡冠石”,从化学角度看,雄黄是一种毒物。但雄黄酒并不是雄黄制成的酒,而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黄。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
吃咸鸭蛋。端午节吃咸鸭蛋是一大习俗,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炎夏日来临,动植物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有利保持身体健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节日食俗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节日食俗由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1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