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傣族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傣族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傣族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傣族舞蹈象征意义?
傣族舞属于内向性强、柔健相合、韧劲突出的舞蹈,而艺人们跳,始终能“喷射”出浓浓的民族味,他们无论怎样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恰恰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傣族舞蹈在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嘎光》 .《嘎洛涌》.《孔雀舞》和《嘎巴》.《跳鱼》。这几种舞蹈除《嘎光》是群众参与最为广泛,同汉族秧歌一样,***都能跳,是以象脚鼓和芒锣伴奏下的集体圆舞外,(嘎洛涌》和《嘎巴》则是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男子独舞,且带着笨重的孔雀开屏的道具,因此舞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
傣族舞蹈属于次生态舞蹈一般是指在保留原生态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的再创作,用于在一些旅游景点、民俗生态园、民族风情园表演的舞蹈。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礼貌温和,智慧聪颖,性格像水一样,时似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时像大河洪流,迅涌而澎拜。次生态傣族舞蹈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水”民族性格。
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每个动作组合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追求,无不是以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抓人眼球。强烈的人体动律情绪化,使观众受到了舞蹈艺术家的巨大感染,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赞美和向往。看着那婀娜多姿、柔美舒展的动作,舞者表现着人的情感、理想、愿望,描绘着人的精神世界;表现着爱情、劳动、生活,以舞蹈形象展示着人的内在生命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化, 因而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具有诱人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 更容易激发起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
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傣族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傣族节日蕴含的文化意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