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的节日风俗,海南临高县有什么风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临高的节日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临高的节日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临高和舍的三月三有什么风俗?
和舍镇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节日,时间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届时,将有庙会、舞狮、游街、排球赛等各项活动在墟镇区内举行,估计将有几万人聚集到墟镇区内观看各项活动。
你知道海南琼北地区乡村“做年”的风俗吗?
感谢作者邀请回答!你知道海南琼北地区乡村“做年”的风俗吗?
每次回答这种类似问题时,我都会特别认真。像作者提出以上问题时,也许很多人会纳闷了,琼北地区?没听过,在哪?那么做为地道本地人、旅行摄影人,必须先让大家了解一下琼北。
琼北,有8个市县分别是:海口、儋州、文昌、琼海、定安、屯昌、澄迈、临高。涵盖了休闲、美食、文化、生态为一体,而各市县也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做年”即过年。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然而琼北有8市县,我也不一一去说,就选个有特色又既有代表性的说说吧。
琼北有8市县,以海口为中心,那就不得不说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建丰村的过年风俗了。基本上每年农历三十,我都会回建丰村过年。建丰村,可以说是给百姓幸福家园提供了文化支撑,给琼北插上文化的翅膀,是一个有内涵、有灵魂的乡村。
不管是***要员,还是富商或务农,不管身在异国他乡,只要你是建丰村人,在临近过年前期,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中“踩宅”,即大扫除,里里外外打扫干干净净,还有各种家电和衣物,意辞旧迎新。这种习俗很讲究,代代相传。
年夜饭那可是村里的重头戏!这一天,除了全家人围炉吃饭和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更重要的是吃“菜包饭”,也是重要的风俗之一,传承已久。“菜包饭”顾名思义用菜包着米饭吃呗。其制作可不那么简单,首先把饭煮干,油菜洗好,然后准备好扁豆、腊肠、虾仁、葱花、鸡脾(切成小块)再把扁豆、腊肠、虾仁、鸡脾炒熟,然后把干饭倒入再一起拌匀,最后趁热把饭打进已涂好佐料的油菜里,用手紧紧捧着吃,味道美极了!
在此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海南的琼北地区,基本上是以闽南族群为主。唐朝以来,闽南人在海南北部将中原文化与本地黎族民俗民风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过年风俗,这个风俗,其实就是“做年”活动。
海南话,就是闽南话分支,从南方方言渊源考究,所有的民间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很多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比如,军坡节期间的“做公期”等,一个“做”字,用动词仄音,比北方语系“过”平声,好听又形象逼真。因此,海南人通常把过年称为“做年”。
海南人的年到底怎么“做”的呐?与中原地区的“过年”,程序上差不多,但却有另类特色。
1,祭祖拜公很隆重,庙会抬公众人供。海南的乡村,几乎在做年的时候,海南人,家家都要摆香炉,村村都有庙会活动。做年,海南人的祖屋正堂一定会摆上香案祭祖,门前插敬天香;村庙的公(神),先要“换衣”上彩,然后供族人拜公,再搞巡街祭祀等活动,庙会在海南很热闹。
海南有哪些特色文化和节日?
说到海南的特色文化和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族的“三月三”和当地汉族的“军期”。
黎族是海南的原住民族,几千年来,黎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例如,黎族的三月三、黎族的贝壳***、黎锦、黎族陶艺等等,这些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黎族文化;海南汉族都是从江浙、福建、广东、广西和湖南迁移而来,主要的特色文化在清朝之前形成,最具代表性的是“军期”。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很多人都介绍了海南黎族的三月三、黎锦了,我现在就着重介绍一下鲜为人知的黎族贝壳***、黎族陶艺和汉族的“军期”。
一、贝壳***,这种***是海南黎族特有的***,是一种海南渔民的传统文化,在万宁和陵水的海边曾经流传这样的贝壳***,但现在年轻人几乎不玩了,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流失。
贝壳***其实就是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血螺’的壳里用墨水写上一到九的大写***数字,每个数字有6张牌,总共是54张牌。“贝壳牌”的玩法和***的玩法差不多,牌也是要凑对,但是比***玩法简单,每人抓8个贝壳,庄家出牌抓9个,一二三是一对,四五六是一对,七八九是一对,不能凑三四五和六七八,可以吃和可以碰,两个一样的当“眼睛”,不能凑成对的牌要丢出去不能留着,不要“翻”也没有连庄,4个玩家轮流当庄。贝壳***玩法比传统***简单,但乐趣并不亚于玩传统***,聚简单性、趣味性于一体。
二、黎族的陶艺。
黎族是海南原住民族,有着黎族陶艺,和黎锦一样,但黎族陶艺没有黎锦那么有名而已,据说,海南的黎族陶艺是传女不传男,所以,在黎族都是女人学陶艺。
海南千百年来形成了以黎族苗族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
黎族和苗族为 海南原住民,由于长期生在在雨林之中,所以黎苗文化带有浓厚的***以及巫文化的味道。
从服饰上来说,海南的黎锦可谓是一大特色,色泽鲜艳,图案复杂多变,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从饮食上来说,海南饮食讲究清淡无为,多少有些符合道家养生理念。而黎族有一道“鱼茶”的美食,可以说奇特而绝美,当地人捕获山溪中的小鱼虾,洗干净,用米饭混合,放置于坛中密封,自然发酵,待半月之久,便可食用,鱼茶是黎族人招待最尊贵客人的一道美食,但是,这样奇特的烹制手法,一般人还真的接受不了。
从婚恋上来说,海南黎苗族十分注重自由恋爱,年轻人的婚恋自由一般长辈都不会干涉。从黎苗族的特色建筑“隆闺”便可看出。海南黎苗女子长至十五六岁,家中便为其在附近单独建一个小房子,“隆闺”。附近的小伙便可在隆闺前唱歌表白,如果女子同意,便可与其对歌,进入隆闺两情相悦,情定终身。
从重大节日来说,海南人对春节并不很感冒,而最隆重的节日要数黎苗三月三。载歌载舞,欢庆不已,当然,三月三也属于黎苗年轻人的“情人节”。在这一天可以对歌,可以在心仪的女生面前唱歌表白。还有传统的军坡节,里面蕴含了很多的巫术文化,但是一般人并不能近距离观看。相当神秘,有所谓的钢筋穿喉,等等。
海南岛上有汉族、黎族和苗族。所以特色文化要从这三个族群来说。
海南汉族文化:其实海南汉族并不是一个民系,主要分为5个民系,即福建后裔系、儋州系、临高系、疍家系、军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系,但人口相对四大民系的人口太少了就不一一讲解了。在以前没有民族登记的时候,这五个民系的汉族人并不认同自己是同一个族群里面的人,哪怕现在已经登记为汉族了,五个民系也是各自保持自己的民系文化。
五大民系的方言为,福建后裔系讲海南话(闽南语支),儋州系讲的是儋州话(粤语支)、临高系讲的是临高话(壮族语支)、疍家系讲疍家话(粤语支)、军系讲的是军话(西南官话语支)。
从服饰上来说,海南汉族和其他省份的汉族一样,买时衣穿着。
从歌舞艺术来说,福建后裔系的主要体裁是琼剧,以及道教文化,主要节日是“军坡节”等。儋州系的主要体裁是儋州调声,临高系的主要体裁是木偶戏,疍家系的是渔歌,军系的就暂时不知道。
海南人口第二大民族是黎族,黎族主要分为五个方言区,即哈方言区,杞方言区,赛方言区,润方言区,美孚方言区。各个方言区,所讲方言不同,服饰不同,风俗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小异大同而已。
从歌舞艺术来说,黎族的主要歌调有很多,舞蹈有竹竿舞,跳娘舞等。主要节日是“三月三”。
海南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就是苗族了,全省的苗族不分民系,也不分方言区,就单一一个主体。所以文化比较统一。
从歌舞艺术来说,苗族的歌是盘皇歌,盘皇舞。
从饮食文化来说,无论汉族还是黎族,苗族,都以清淡为主。要说特色的话,汉族的就是腌的粉(比如海南粉,陵水酸粉)。黎族的鱼茶你们也吃不惯,炒鸡艾酒你们也吃不习惯。苗族的话,三色饭比较出名。
笔者在海南呆了2年,对海南也算小有了解,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海南的民俗和节日。
军坡节
海南北部市县军坡节是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据当时我在当地居民了解,军坡节是[_a***_]海南人的庙会,农历二月到三月之间便是南海人闹军坡节的时候。听他们说好像是主要纪念历史民族英雄洗夫人的,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
还有海南岛换花节。
黎族三月三端午节。
苗家姐妹节。
其他的笔者就不太清楚了。
笔者就是写民俗这方面的东西的,对全国的节日都小有了解,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追问我。谢谢
三亚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手工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民间舞蹈《苗族三元舞》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手工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是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族舞蹈的“活化石” 《黎族打柴舞》起源于三亚崖城镇郎典村,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话“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去世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亚市
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
临高人偶戏 海南省临高县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临高的节日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临高的节日风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2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