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节日的联系意义,两岸节日的联系意义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两岸节日的联系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两岸节日的联系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传承意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承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意义:元宵节蕴含着团圆、和谐、追求自由等文化价值,这些都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每个节日之所以能够传承,是因为它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俗活动: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著称,观灯习俗尤为突出。历史上,元宵节还突破了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拓展,女性群体也暂时获得自由,可以参与到狂欢中。
祈福寓意:元宵节也是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文化主题。各地有不同的祈福习俗,如烧田、挂灯笼等,寓意着驱邪纳福和祈求丰收。
浪漫气息: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有情人在这个夜晚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为节日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传承价值: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在中国大陆盛行,也在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的聚居区年年欢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航海日的由来?
(7月10日)是“世界航海日”,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今年活动主题是:“国际航运――世界贸易的承运人”。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院决定从今年起,每年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航海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是1948年成立的***间专门处理国际海事事务的国际组织,目前有162个成员国,我国于1***3年加入,自1989年开始已连续八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海事组织设有“世界海事日”,并倡导和要求各成员国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海事日”活动,具体日期由各成员国自行确定。我国设立“航海日”并确定“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日期,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义务。 2005年4月25日,***院正式批复交通部,同意自今年起,每年7月11日设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这个社会各界多年来呼唤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航海日”不放假,其性质属我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鉴于首届“航海日”是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中实施的,举办首届“航海日”活动要与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活动紧密结合,与国际海事组织“世界海事日”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作为首届“航海日”活动主题,以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航海事业和海洋事业建设成就、中国基本国情和海洋战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祖国统一方针和睦邻友好政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为内容,并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活动的内涵,激励我们为中国从海洋大国、航运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而努力奋斗。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位参加庆祝活动的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举办航海节的国家在纪念日的选择背景方面,都没有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这么伟大、这么有重大历史影响、这么对人类航海有重大贡献。台湾地区把7月11日也定为“航海节”。交通部认为,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同时,还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我国是海洋大国、航海大国,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有1400多个港口和21万艘运输船舶。我国外贸进出口物资90%由海运承担,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航运、港口、渔业、造船、海洋石油开发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中国的“航海日”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交通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航海日”也是属于全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两岸节日的联系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两岸节日的联系意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3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