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节日赕塔文化,傣族的节日文化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傣族节日赕塔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傣族节日赕塔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傣族过旦节是什么意思?
傣族过旦节是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这时节是傣族文化***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回答如下:
傣族过旦节是傣族传统的节日又叫“泼水节”,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到十五日。
在这个节日里,傣族人民穿着盛装,手持花篮、竹筒等器具,来到水源旁边,欢快地和亲友、陌生人一起玩水、撒水、泼水,象征着降灾消病、祈求丰收、生生不息的意义。
傣族过旦节是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
傣族出洼节介绍?
“出洼节”为德昂语音译,汉语意为“开门节”,是云南省德昂族的节日。每年进法节的最后一天,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3天。
十五日这天,小伙子们手拿鲜花,打着象脚鼓绕寨***,老人们则到佛寺烧香敬佛。此日还要将进洼节放到佛像后面的东面烧掉,以示佛已出洼。
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未婚的少女要到佛寺拜佛,以感激开禁之恩。十六日举行赶摆和赕佛活动。上午男女青年聚会,听佛爷施经布道。然后歌舞欢乐,互相祝贺。
因进洼节期间为期三个月的禁忌已于出洼节时解除,男女青年将利用出洼节的节日活动谈情说爱。由于傣历十二月中旬时正值农忙结束,谷棉已收割完毕,故节日除具有宗教的色彩外,亦有庆祝丰收之意。
什么是傣族的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泼水节,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傣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民居习俗: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二、服饰习俗: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三、饮食习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四、节庆习俗: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傣族节日赕塔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傣族节日赕塔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3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