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节日文化,家长的节日文化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长的节日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长的节日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双方家长见过面了,过年了,男女双方各有什么风俗啊?
1,女方第一次去男方家,男方家长给见面钱800、1000、2000都行,叫见面钱,但不要超过1万。
前提是,男女双方有结婚意愿的时候,如果是女朋友去男方家随便吃个饭就不用了。
2,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一是相互认识下,了解一下各自的情况;
二是初步商讨一下孩子的将来的婚事。
有的是女方父母给男方一定的礼金,有的不给,看各地风俗和家庭状况。
有的时候就会把大体的订婚和结婚日期、彩礼和首饰啊、房子啊、装修家居、车子等等,总是自己的想法说说,但不会是强制的,现在都是商量着来吗。弯弯转转的反而都很累。
还有就是男女最好提前沟通下,把大体的想法跟自己的父母提提,都有个基本的概况。
一般的情况是男方买房,女方买车和家居。
3,双方父母会把彩礼、婚宴等等的事情订下来。请媒人、主要的亲戚订一下订婚和结婚的日子。 然后男方去女方家下聘,男女给父母敬茶。
4,忙活结婚的事宜呗。买房、装修、家居什么的。
古代父母死后如何守孝?有哪些风俗?
在古代,当父母仙逝以后,子女有守孝的传统。古代中原文化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迅速通知有关亲属和乡里邻居。唐宋以后,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乡邻报丧致哀。古代汉族认为,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应首先以哭来回报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问毕又哭,哭毕即应上路奔丧。奔丧路上,应该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始止,不避昼夜。临到家乡时,应"望乡而哭",若是奔国君丧,则"望都而哭"。因病残、临产、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丧的子女,则应寄物以吊。风俗:崖葬:包括悬棺葬、崖墓、崖洞葬等,涉及到汉族和南方许多民族;火葬: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之一;居丧守孝:古代汉族在埋葬死亡亲属后,还有居丧守孝之俗。居丧三年之内都不宜饮酒。三年期满,要举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后方能起灵除孝;扫墓:实际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遗存。汉族、仫佬族、侗族、瑶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
我家河南的,我这边守孝讲究好像要三年,三年之内不能贴春联,好像多久之内(可能至少一年)家里不适合婚娶。 去世老人儿子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去拜年,只能等到旁晚或者晚上再去。其他省份的就不清楚了,北方应该都差不多了,只是南北差异可能大一点。
过年山东这边都会在30晚上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这是什么风俗?
坐标:山东德州下某市某村。
三十这天一早,我们会去请爷爷娘娘,就是已经逝去的祖辈,一般会拿根香,去村口点燃,放点鞭炮,说道一番:爷爷娘娘,回家过年了。然后拿着点燃的香回家,插到早已经挂好的家堂(家谱树)前面的香炉里,然后恭敬的磕个头。
三十中午会包饺子吃,上午10点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先包中午自己小家吃的,煮熟之后,先上供,就是拿小碗盛一些饺子,一般3-4个,端到各个地方,供奉天地处,灶王爷处,财神爷处以及自己家堂处,如果各家有别的供奉,那也去供上。
三十晚上(有时候会少一天,是二十九),称为除夕夜,我们这边会吃团圆饭,一大家人凑一块,基本是从爷爷奶奶开始,包括下面所有人,凑一块吃饭。吃饭之前,先上供。拿着叠好的烧纸,挨个供奉的地方烧纸磕头,一般磕一个。从爷爷开始,一大家男人,去烧。依然是各处供奉的地方,烧纸,磕头。天地供奉处以及爷爷娘娘处,都摆好酒席。上完供之后,一家人凑去喝酒吃饭,然后吃饺子看晚会过年。
第二天,也就是新年初一早上,一大家人,开始浩浩荡荡去拜年,走到自己院里人家的时候,给老人拜年一般会磕头,称呼一声,然后说:给你拜年了啊!跪下磕个头,然后起来聊天吃瓜子。不过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磕了,走过去说一声拜年了,就进去聊天了,当然更多的人家是在我们进门的时候已经提前过来迎接了,所以想跪也跪不下去。
就这样,以上,感谢阅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长的节日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长的节日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