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节日风俗,坊子节日风俗有哪些
![kodinid](http://www.cqbcbjlaw.com/zb_users/avatar/0.png)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坊子节日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坊子节日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潍坊结婚有什么习俗吗?
潍坊市坊子区这里流行订婚,你要准备1万1千,做订婚钱,然后就是彩礼,这就要看你丈人丈母娘的了,一般的是8000,也有6000,一万的,结婚当天你要准备好6-8个红包,红包不需要太多,一般包个20块就可以了,6个红包是给伴娘和敲门用的,再就是结婚当天你要准备好一对喜字的门联,迎娶新娘当天给新娘的娘家贴门上的!
高密人在风俗上认同青岛还是潍坊,反正潍坊同学的方言叫法不同,却跟莱阳同学的一样?
高密,一个历史悠久的半岛内陆小城,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现在已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高密秦朝就有了县级设置。历史上,曾隶属于密州、莱州、胶州,中华民国时期,高密先属胶东道(治今烟台市),后改称莱胶道。1928年县直属山东省***。新中国成立后,高密县初仍属滨北专区。1950年5月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专区。1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高密县均顺次属之。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立高密市(县级),以高密县的行政区域为高密市的行政区域。高密市隶属山东省潍坊市。
由此看来,高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属由潍坊管辖,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行政管理属于东北、东南方向。正因为这个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民俗、生活习俗,都偏向胶东地区(烟台、青岛),比喻,在传统节日年俗方面,在婚丧嫁娶方面几乎都是一样的。特别是有一个现象,农村盖房上梁,会将竹筷和铜钱用红绸布拴在梁上,这个习俗,在胶东地区很多地方都有。据考证,这跟移民有关系,因为,胶东地区好多移民都来自云南,住的是竹楼,移民到了山东半岛,几乎没有竹子,也不能住竹楼,为纪念老家,就有了拴竹筷的习俗。
在语言口音方面,以高密城区为例,和胶南口音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和胶州一部分口音也非常像,但是跟莱阳口音似乎还是有区别的。语言口音很复杂,存在语言岛现象,相近的两个村,口音也可能存在差异。我到过高密两个村,一个村两种口音,一个是跟诸城搭界的高密西注沟村,靠诸城近的一部分人口音像诸城人,稍远的一部分,是高密当地口音;另一个,靠近平度的卧铺村,也是平度和高密口音并存。谢谢邀请!
近代史上安丘、诸城、高密等内陆县(市)除了“闯东北”,还有去寿光贩盐、去东海(日照、青岛)贩鱼,打小工等。因此从人员交往上看、从婚丧嫁取、过年过节的习俗上,以及对生活生产用具的称呼,而不是过于计较口音的话,从潍坊—安丘—日照划一条线,基本上就是胶东的基准线。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到济南、德州、枣庄、临沂的乡下去看看;到胶州湾的乡下、直到莱州湾乡下,即墨、高密、诸城的乡下看看。比较一下。
因此,方言没问题,但口音决对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叫玉米“棒子”,有的地方叫“苞谷”,这是方言!但东北人和广东人不用普通话,同时说玉米两字,肯定发音是不同的。所以,该命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都是潍河两岸人,两千多年前的高密老县城就在潍河边上,距离郑公只有2公里,有兴趣去瞧瞧,挺好。古老的郑公早就市直峡山区所辖了,诸城凉台镇也是如此喽。
潍河作为山东第一大省内河,地理隔离导致两岸语言语调差异大,诸城一个腔,高密一个调,安丘一个声,寒亭(老潍县)和昌邑又是不一个音,可见大潍坊母亲河的隔离能力有多么的强大,古来一大片一大片的红高粱洼地也不是浪得虚名。
青岛作为老即墨(平度境内)的一个小渔村,现在确实发达了,单列市了,财政收入与山东并列了。人家平度从潍坊划过去,今天多牛呀,走路感觉就不一样了[大笑]。距离近点的高密诸城人,向往平度高半级的待遇,心往高处想,可以理解的。
以前有人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是高密的,离青岛很近!现在就没有离青岛很近的说法了!因为莫言,高密知名度明显提高了不少!
说到离青岛很近,因为确实跟青岛很近,但高密其实属于潍坊市,却没人说离潍坊很近,虽然高密到潍坊和到青岛基本差不多一样的距离!
从高密人的心理上,偏向于往东,风俗习惯,包括口音,都是和青岛烟台接近!高密人一张口,其他省市的人都会认为是青岛口音!
高密人和潍坊有点貌合神离,总想着脱潍入青!所以坊间流传着一个笑话,就是为了纠正高密人的离家出走的想法,高密各部门的一把手不能是高密人!高密火车站就是不改建,这就是个警告!
这当然是笑话,我们村一把手就是土生土长的高密本地人!你不信可以来调查!
朋友是高密最东头的一个村,再往东就是青岛胶州市的地界了,种地休息的时候,在地头上和青岛人聊天,你说你的方言,我说我的方言!一听就不是一家人!地头紧挨着,口音却差着十万八千里!不知道外省人是怎么听出来是一个地方的!
虽然地头紧挨着,可自从青岛人率先吃饱肚子的那一天起,朋友的心里就种下了成为青岛人的***!成为青岛人,就是高密几代人的梦想!
为什么高密人不认可自己属于潍坊人呢?其实有很多原因,最大原因就是潍坊发展能级较低,潍坊是一个典型的市区与县域经济发展较均衡的发展格局,在高密人看来潍坊不发达索性自己认可为青岛人,而不是潍坊人的认同感。
高密位于潍坊东南部是潍坊第四大经济强县级市,中国首个诺贝儿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就是高密人,高密也是一个制造业强市,高密拥有豪迈等一批知名企业,同时高密也是青岛和潍坊共同建设的临空合作示范区。
我自己在血缘上与高密有一丝联系,我是非常希望高密人能够认可自己是潍坊人,因为潍坊的发展离不开高密的贡献,高密也离不开潍坊,因为高密为潍坊的成就和国际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情谊潍坊不会忘记高密的不懈奋斗,潍坊也是加快强市区战略尽快让潍坊中心城区强起来,从而成为助推潍坊高质量发展,从而带动高密发展。
溯源丨潍坊为啥叫“潍坊”?
潍坊,潍县和坊子的合称。潍县,乃胶济铁路的几乎是中心,坊子因有煤矿而支撑火车和发电厂。1948年解放济南和青岛的前提是解放潍县,这样胶济铁路就被***截断控制,成立了“潍坊特别市”。于是潍坊市诞生了!
“潍坊”其实是一个历史不是很长的称谓。
潍坊在解放以前叫做潍县,解放后曾有过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特别市等称呼。
关于为啥叫潍坊。应该是取潍县和坊子中的各一字合成的。
潍县的称谓是因为古时这里被称为潍州,潍州的称谓是因为这里有条河叫潍水。
坊子的称谓是因为在潍县通往安丘诸城的驿路上,曾有人在距潍县城六十里地处掘井,方便过往行人。为了让人们便于寻找水井,就在井旁边堆起石块。堆起的石块就被称为“坊”,后来在这里有人开店,服务过往行人,开的店被称为坊子店,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坊子了。
“风筝之都”潍坊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潍坊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查阅资料发现,潍坊在唐朝乾德三年设潍州,明洪武九年改为潍县,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
作为城市,潍坊大致形成于隋、唐之交。
解放前的旧称为潍县,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潍县经济繁荣,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县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郑板桥,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更是留有“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诗句,成为当时潍县社会民生的绝佳写照。
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恢复原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为潍坊地区,潍坊市与潍县均属之。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置地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此潍县改为寒亭区),并入地级潍坊市。(qing)
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中国新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潍坊总面积15859平方公里,辖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奎文区、临朐县、昌乐县、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4区6市2县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坊子节日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坊子节日风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3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