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课程总结,节日文化课程总结与反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节日文化课程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节日文化课程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秋节课文总结?
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她的形式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币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乖未来的文化财富。今年的中秋,没有亲人在身旁,没有昂贵的月饼。但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很开心,很满足,和一群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享受属于我们年青一代的中秋,表达我们心中的中秋情节。
东方节日文化和习俗?
东方节日: 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重阳节;农历火把节;三月街;敖包会;那达慕大会;泼水节;雪顿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国际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国际儿童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七夕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除夕。 西方节日: 除了东方也有的国际节日以外,还有新年;情人节;耶酥受难日;复活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文化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为什么这样排,有什么依据?
一年十二个月,一月有两个节气,总共二十四节气。更准确的说,节与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_a***_]立春为交节,雨水为中气。二月惊蛰为交节,春分为中气。依此类推,直至腊月小寒为交节,大寒为中气,一岁功成。
其中又以四立二分和二至为年中之重点。
二分即春分,秋分为春秋之临界。
夏至一阴来复,阴气渐长,阳气渐消。
冬至一阳来复,阳气渐长,阴气渐消。
冬夏二至运转四时,此消彼长,方成一岁之功。
先来说节气,然后再说节日。
24节气,是中国农业文明了不起的成就,到现在也在发挥着作用。
一是中国历法很发达。我们现在的农历,来自夏历,不断完善,比较接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相对精确,在古代社会很了不起。
二是中国农耕文明。农作要适应天时,过了时节,作物成长和收成受影响。我们的先祖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观察摸索实践,把一年中的气候特征,总结成二十四节气。
三是节气是历法与土地、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至少掌握了东亚地区的自然状况,15天为一个节气,一年24个节气,什么节气做什么,十分准确。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从一年的开始,根据自然变化和特点,用一个节气标识15天的特征,提示人们应该做什么,注意什么,形成很多农业谚语和生活准则,规划生产和起居。
说说我们传统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和农业文明、节气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化的产物,现在节日气氛不浓,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进入工业文明和信息社会阶段,失去了农业根基。
春节是伟大的发明。农闲和耕耘之间,新的一年来临,利用这个节日迎春,祈祷和期盼好收成,同时一家人团聚歇息祭祖,春节文化形成。
元宵节是春节的延伸,通过闹灯会增添节日气氛。春节和元宵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限于篇幅,不展开。
中国的农历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为古时候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这些节气也是特别能指导农业生产的,什么节气可以种植了,什么节气该收获了,人们也把节气熟记于心了。
二十四个节气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从立春开始,天气一天天变暖。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这是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逐渐形成的传统习惯,要问为什么?你去问老祖宗去![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中国传统节日形成,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24节气是我国农历中重要的24个日期。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若按农历计算,各节气时间大至为如下: 立春 2月2-5日; 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所在时段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二月二(也称龙抬头)、清明、端午、七夕(也称七巧)、中秋、重阳、腊八等。这些节日大多和节气有关。当然节日的起源各自不同,但到了汉代,我国传统节日基本形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节日文化课程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节日文化课程总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5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