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节日文化研究现状调查,苗族节日文化研究现状调查报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苗族节日文化研究现状调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苗族节日文化研究现状调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苗族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
苗族文化基本特征有:苗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婚俗文化和祭祀文化等。
1、苗族语言文化。我县苗族根据语言不同而分为一土语、二土语、三土语,贵阳次方言,洛伯河次方言五支苗族,因没有文字,苗语传承靠口口相传。
2、苗族服饰文化。因苗族没有文字,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载体,被称为“无字天书”,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3、苗族节庆文化。我县苗族节庆活动目前传承较好的是苗族“四月八”和“二月跳花厂”活动。苗族“四月八”活动。
4苗族婚俗文化。苗族婚俗文化在程序上比汉族婚俗文化较为繁琐,且各支苗族又各不相同。
5.苗族丧葬祭祀文化。丧葬文化。每支苗族老人过世,都要经过抽落气、烧倒头纸、净身、穿衣、停尸、开路、开坛、做法事、发丧、下旷、砌坟等常规程序。
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2、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
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
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4、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节了。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苗族节日文化研究现状调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苗族节日文化研究现状调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6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