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春节日及风俗,少数民族的春节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少数民族春节日及风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少数民族春节日及风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少数民族过年是哪一天?
1、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
2、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3、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4、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5、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
每个民族的春节时间不是统一的。
所有少数民族的过年时间是几月几号?回答快点?
藏族特色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彝族特色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
壮族特色
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
满族特色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春节风俗又有哪些特色呢?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省):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壮族称为“压年饭”。预示来年丰收,吉庆有余。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省):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_a***_],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跨上骏马,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另外,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数民族春节日及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少数民族春节日及风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qbcbjlaw.com/post/62789.html